這是阿嬤去年種的麻薏,肥美的綠葉令人滿意。
小時候中午放學,沿著綠野田疇,背著方形書包回家
為了趕看中午12:30演出的文布袋戲雲洲大儒俠-史豔文
心中焦急,揮汗如雨低頭趕路
明知父母中午也剛從工廠回家做飯,不可能出現在這條產業道路上接小孩回家
眼角的餘光還是忍不住偷看過往來接小孩的「ㄛ多歹」(摩托車)
奢想自己有沒有可能幸運地提早被接走
不過大部分是一步一腳印走回家門
廚房的飯桌旁轉著電扇,熱氣蒸騰
空心菜湯、絲瓜湯與麻薏湯通常是夏日餐桌上的清涼退火的三大要角。
白飯拌了綠色的麻薏湯,配著布袋戲
孩子們就這樣跟著務農的阿公阿嬤,半農半工的父母一起長大

長成台中的孩子
麻薏湯對日照充足的台中人來說,是非常道地的鄉野滋味。
一直到認識植物的啟蒙老師
視多見廣的玉琴老師出身台北,歲入中年,卻未曾嚐過這種滋味
見過「麻薏」

原來離開台中,這道食物並不普遍
我才將這道食物歸為地方佳餚

尤其是中部農家餐桌上的經典記憶
日頭炎炎的夏天,農作物與雜草的成長速度比快
巡田、除草、施肥、噴藥、灌溉、收成等許多工作都有機會在大太陽下進行
暑熱對農家來說,雖然難耐,還是得將它視為自然而然的生活條件
也因此,青草茶、仙草、冬瓜湯、苦瓜湯、麻薏湯
以及從小被訓練的刮砂養生
都是農家對應溽暑產生的生活文化之一,
「麻薏足退火」阿嬤從小就這樣告訴我們,
長大後,我才知道我們習以為常的「麻薏」原來是一種食用的黃麻
農人自菜園割取麻薏枝梗,環抱回家

就著巷弄涼風挑揀麻薏嫩葉,分開綠葉上的主脈與葉肉(析葉仔)
拿出竹製畚基,蹲在渠圳旁,就水搓揉,除去麻薏苦水
再把這團細碎稠化的綠色葉液帶回廚房,放入一鍋水、加入地瓜塊
就能煮成苦中帶甘、甘甜美麗、綠中帶黃的麻薏湯。
熱食之後,送入冰箱冷藏,
讓田裡荷鋤歸來的家人享用消暑美食
是過去台中人的飲食文化之一。

帶著耕種平原的農家裡的食物印記
以及玉琴老師的期待
今年,終於向阿嬤要了去年收成的麻薏種子

雖然晚了平地二個月
還是將部分的種子和著沙土,嘗試均勻灑下

一個月後,大部分的種子發芽,長成小苗

辣椒旁邊的野草長得飛快,要我別偷懶,有空就要拔草啦

不然這批家鄉來的飲食文化小將
可能會被蓄勢待發的野草蓋過呢
希望再過一個月
就能邀請朋友們
上山作客
在中寮山上,分享台中美食-麻薏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ve2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7) 人氣()